足够有重量的证据来证明!
曾侯乙墓面世之后,其实还有一些曾国的考古发现。
1979年,随州北郊义地岗的季氏梁发现一座墓葬,出土有青铜器鼎、觎(yú)、簋(guǐ)、编钟、戈等青铜器。
其中有两件戈,分别刻有“周王孙季怠”和“曾大攻尹季怠”的铭文。
这两件戈的出土,证明了曾国确实也是姬姓国。
但是按照史料记载,西周分封的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
加起来一共有五十五个姬姓国!
天下有这么多姬姓诸侯国,而且其中只有四十个被记载入史书,还有十多个国家叫啥已经失传了。
所以曾国是姬姓,并不能当做曾随是一国的确凿证据。
也许曾国是一个失落于历史记载中的姬姓诸侯国也有可能。
还是不够有证据来证明曾随是一个国家。
再之后,曾国的国君墓倒是发现的越来越多了。
1981年,在距离曾侯乙墓仅102米的西团坡发现随州擂鼓墩二号墓。
1997年,经调查与勘探,发现擂鼓墩墓群存在多个土冢,这些墓葬应当和曾侯乙一样,是曾侯一级的墓葬。
自此,可以确定擂鼓墩墓群应该是布局比较完整的,曾国国君陵园区。
不过因为这个墓葬群没有盗发的痕迹,且不涉及到什么重要开发项目,所以这个曾国国君园林区并没有进行发掘。
但是根据勘探结果,也可以确定这个园区最晚应该是到战国中期。
1994年,随州义地岗墓地东风油库发掘3座春秋晚期墓葬,出土的6件青铜容器均有“曾少宰黄仲酉”铭文。
2002~2003年,枣阳郭家庙墓地发掘了两周之际前后的27座墓葬和3座车马坑。
因为这处墓地被盗扰的情况十分严重,才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这也是首次以墓地为单位对曾国遗存的考古发掘。
不过也同样是因为盗扰严重,基本也没有抢救出多少有价值的文物。
但是其中仍出有“曾伯隋钺”,而且根据墓葬形制,可以看出此处的多个墓葬都是侯爵规格的墓葬。
这一地点曾国遗存分布的密度和规模都较大。
可认为两周之际,曾国中心区域应该在今郭家庙一带。
至此,曾国的脉络逐渐通过考古发现清晰了起来。
这应该是一个立国时间至少在西周中期的诸侯国。
西周中期时,今枣阳郭家庙一带是曾国的中心区域。
直到春秋晚期至战国初期,曾国的中心区域迁移到了随州擂鼓墩,随后的曾国国君就都葬在这一片了,包括曾侯乙。
并且中间在枣阳段营、曹门湾,甚至河南新野小西关,都相继发现了曾国青铜器,还说明了曾国当时统治的范围很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