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这两条关键信息,马谡迅速推敲出了事情来龙去脉,杨仪、费祎、王平三人合谋害他。
但还有一件事马谡想不通。但凡作案皆有动机,或名或利、或仇或敌。
王平是因为误会和打压产生了仇恨,所以选择铤而走险来刺杀他,这可以说的通;杨仪因为是宿怨,再加上前程被阻断,有刺杀的念头也不意外。
那费祎是为了什么?
马谡自认为自己和费祎并没有直接利益瓜葛。
一来两人交往不多。二来费祎在蜀汉朝堂本来就是小字辈,即使天下没有一统,他前面还有杨仪、蒋琬、董允三座大山,再加上天下一统后,魏吴两地大量俊才涌入朝堂,费祎的排位直接掉到二十名开外。
诸葛瑾、诸葛诞、司马孚、陈群、高柔等等等等,每一个人的顺位都比费祎更靠前。
就譬如说诸葛瑾,东吴投降后,诸葛瑾是完全有资格成为四大辅臣,甚至当上首辅也不是不可能。
只不过当时诸葛亮身为丞相,执掌内外诸事,三弟诸葛均是长水校尉,掌管宫廷禁军,如果诸葛瑾再被任命为辅政大臣,那诸葛三兄弟就真的权倾朝野,把控一切了――正是基于这个考量,诸葛亮一力否定了众臣推举诸葛瑾为内辅的请求,只让兄长做了个普通的中郎官。
无论从那个角度来看,费祎都得熬很久才能上位。
因此,马谡自认为与费祎没有任何利益冲突,但费祎参与了这场谋划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这个事实让马谡怒不可遏,于是他要立即抓捕费祎,将整件事情弄个水落石出,因此他向廷尉禁军发布了命令:立刻抓捕费祎和杨仪。
然而当杨仪和费祎被抓起来之后,没等刑部官员审讯出结果,长安城中就开始流传起另一个流言:马谡借刺杀之事小题大做,意在清洗朝堂中不听话的原蜀地旧臣,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这个非常有杀伤力的流言不知从何处传起,瞬间传遍了朝堂,传遍了长安城,也传到了陛下刘禅耳中,愈演愈烈。
即使马谡的权威足以让所有人都闭嘴,不敢公然反对什么,但暗地里的非议依旧让他体会到了“周公恐惧流言日”的感觉,坐卧不宁,如芒在背。
因为刺杀事件看上去一目了然,就是一场仇杀,来自王平对马谡的报复性仇杀。如果马谡刻意将这个事件与阴谋划等号,以莫须有的猜测抓捕大臣,不光他在朝堂上的威信会动摇,还会给予其他大臣更多的口实。
官场自有官场的规则,你不可能因为看见杨仪进了户部尚书府(费祎的家),就以怀疑两人合谋害你的由头,将两人抓起来。
同理,你不可能因为看到王平两个月前进入过户部尚书府,就把费祎当做幕后凶手。
你得拿出直接证据。
否则,你这个大将军是在滥用职权,迫害当朝大员,清除异己。
这是马谡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权衡再三之后,马谡长叹一声,一巴掌拍碎了面前案几,然后用一种公事公办的口气对来请示命令的刑部尚书向宠道:“再查查,如果没有查到其他信息,三天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