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静宁的这篇评论,严格来说,不像是评论,更像是观后感。
所谓夫唱妇随,反过来也是如此。
刘飞很快地也拿出了自己的影评。
“其实对于科幻电影,我是看到这是李易导演的作品,才有兴趣滚进电影院的。还记得李易导演此前的小成本科幻电影作品《月球》。
看这部片子的时候就不由得与《月球》作着对比,其实两个片子的整体感觉基本上是相似的:一个不明真相的男主角,一个很特别的助理,一个封闭的环境和几个有限的场景。
这些特点保证了它的小成本,但一样不妨碍导演在其中把剧情铺开和把内涵深入下去。影片的基本主线是一个前武警战士,参加了一个叫做源代码的项目,进入历史老师李正的生命最后8分钟,在一起火车爆炸案发生前要为警方查出案犯以防止其作进一步的破坏。
他“穿越”了很多次,最后查出了案犯,但也知道了源代码计划的真相(此处存疑),最后在完成任务之后的时候要求不穿越回来,享受生命最后8分钟。
但他自己也没想到他是没穿越回来,但生命不是8分钟大概情节就是这样,但影片的内涵不仅仅是这些,下面是一些我个人认为的亮点!
首先是一次次的“穿越”,给我的直接感受就是游戏读档,相信游戏玩得比较多的人应该有同感。影片的带入感很好,坐在电影院里就像坐在大型游戏模拟舱,每次任务失败就读档然后想尽各种办法完成任务,顺便解决一下支线的亲情爱情任务!
这也是个人认为本片在叙事模式上超越《月球》的地方,如果说《月球》是在月球上轻轻跳一跳不小心发现地下有玄机的话,那么本片就是一个游戏玩家打游戏却发现这货真的是游戏吗?
虽然说紧凑而有带入感的剧情适合科幻片,但以这种方式不一定能拍出好科幻片,也不一定能拍出好的软科幻片,更不一定能拍出令人深思的好的软科幻片。
其实关键不是剧情不是画面不是明星不是尺度,关键是有没有人情味,装逼点说还是一个人性的问题。
《月球》里面整个地球都月球上克隆人的生命,但是还好有个永远不愿看到主角受伤害的机器人。
本来最冰冷的机器却成了影片中最温暖的角色,后工业时代把机器变成了人的同时把人变成了机器,荒谬的反差。
本片中依然不能缺少人性的色彩,何晴上尉就是那个机器人的角色。当所有人都把林云斌当作是计划的工具在使用的时候,他在何晴的眼中却是一个独立的灵魂,他有思想有感情有自己的世界。
但是除了她,谁会重视这个呢?教授?还有计划的其他参与者最多会认为他们能让这个英雄从死亡的命运里摆脱然后,用半截身子四分之三个大脑继续报效祖国已经是对他最大的仁慈了!
至于其他的,就是一切按照他们的安排来了。
但不好意思,人不是实验用的小白鼠,就算躯体剩的不多但精神依然是完整的,这一点也决定了各种关于记忆移植或者改变肉体的科幻片必须要有一个共同点——大脑的完整性。
何晴的职责本来是跟林云斌演戏和布置任务的,但她的良心,或者就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