攸的手腕已经不住地发动,他此生从没亲手杀人,大事临头,平日智计百出的他满脑子空白,明明是自己拿着刀随时都能要了关平的性命,可他居然感觉自己心如刀绞,痛的呼吸都有些困难,看关平的眼神甚至多了一丝祈求。
不,不,饶了我吧,饶了我吧……
“三!”
关平怒吼一声,猛地从荀攸手中夺刀,反手架在荀攸的脖颈上。
“荀家名声着重,治学有方,关某绝不相信荀家子孙是胆小怕死之人!
就是说,荀公本心里根本不认曹贼为相,不信曹贼此番南下征讨我等是奉天子诏令!是,还是不是!”
关平心中着实有些悲凉。
蒯越、傅巽、陈群、荀攸哪个不是声名、学识俱佳的当代名士?
蒯越是蒯通之后,傅巽是傅介子之后,陈群、荀攸的家族在颍川更是世代为官,代代衣食无忧。在关平朴素的认知里,这些人为了汉室的存续应该主动挺身而出报效朝廷,起码为了心中认定能辅佐大汉的一方舍身赴难不惧生死。
当年荀攸反董失败,被董卓投入狱中,在狱中安然自若,言语平静,刘备关羽谈起此人,都佩服荀公达的气度,说他是真的汉室忠臣。
可荀攸的表现又让他失望了。
这位比刘备还要年长几岁的有道名士似乎一下苍老了几岁。
他三十二岁那年,在董卓的威胁下依旧宁死不屈,他当时还年轻,还热血,还愿意为自己坚守的道义和大汉的尊严做出抵抗,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
可他今年五十一岁了。
多年浮沉,他见惯了道德崩坏,见惯了屠杀和死亡。
曹操打败袁绍的作战中,荀攸智计百出,算无遗策,可曹操屠邺城,海内震骇时他没有阻止,残杀袁绍军俘虏时他没有阻止,废除三公登丞相位他还是没有阻止。
这位曾经坚决反抗董卓的青年人早就在漫长的浮沉中失去了往日的锐气,现在,他看着眼前的这个比自己当年更年轻、更热血的少年时愈发不敢抬头,似乎被这少年身上散发出的光辉耀地睁不开眼睛。
他很理解关平的热血,很想嘲讽这炽热的理想,可道义在嘴边,也根植在他已经麻木的灵魂深处,让荀攸无论如何也无法开口呵斥这少年。
就像他始终不愿否认当年的自己。
“叫他们退开。”关平的音调已经多了一丝不耐烦。
荀攸默默无语,他后背汗如雨下,真希望自己经历的只是一场春秋大梦,一觉醒来自己仍是风轻云淡的颍川名士。
叔叔若在此处,又会如何?
这个时代普通人想要了解别人只能靠大人物口口相传的评说,一个笼罩了无数光环的名士最基本的素质应该是孔融、祢衡这种用生命去装逼。
既然追求刺激,就得贯彻到底。
如果不能贯彻到底……
四周鸦雀无声,荀攸不住地喘息,绝不敢下达让曹军散开的命令。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