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喜悲
前朝李世忠的势力几乎被斩草除根一扫而空,大批被贬黜的清流官员们重沐天恩被纷纷开复,朝野一片欢腾。是的,连民间到处也都洋溢着欢乐的气息。
理由很简单:大明百分之九十五的百姓都是文盲,本身并没有任何主张,更谈不上思想,他们的一切判断都来自于被灌输的认知。以对历史人物的态度为例,即便是乡下的黄口小儿,听到曹操的名字便要狠狠地骂上几句奸贼,听到刘备占了成都便雀跃欢腾鼓舞——无他,说书先生讲的《三国演义》是其是非观的唯一来源,并对此深信不疑。在这些百姓眼中,人只有黑白两色,不是好人便是坏人:刘皇叔与曹操打仗,刘皇叔当然是好人,那谁是坏人还用问么?如果有谁跟他们讲述起由于穷兵黩武给蜀地百姓造成的灾难……不被活活打死才怪!简单的头脑完全无法接受超乎理解能力的东西,所以,那一定是异端。
说书先生尽是些屡试不第全然绝了正途之念的落魄文人,靠给乡人俚夫讲故事糊口谋生,其影响力都能如此之大——被李世忠轰出庙堂扫地出门的官员们,口才见识何止比那帮说书的高出百倍?自己丢了官职是拜李世忠所赐,在他们口中,李公公当然十恶不赦,又怎么可能做过什么好事?所以,尽管从来没给苦兮兮的农民加过一枚铜板的税、从来没在底层草民身上动过一丝念头,哪怕在其最为权势熏天时,李公公在民间的风评也没好过!而他甚至还帮倒忙,给自己屁股底下又加了一把火:李世忠出身贫苦没怎么正经念过书,知道底层草民的不易,所以对普通人有天然的同情心理。待得知民间对自己有极大误解甚至诋毁时,他的反应是惊讶,继而愤怒,做法更是简单粗暴:咱家对你如此好,你竟忘恩负义居然敢编排咱家?来人,给咱家往死里打……这下,妥妥的恶毒权阉形象就更加坐实了。
在很多人的想象中,囿于落后的通讯手段,处江湖之远的下岗官员们很难及时了解京师情形与朝政风向,这种想法大错而特错。所谓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尤其在大明,东林书院那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对联表达的非常贴切——因为朝廷有通过《邸报》公开政务的习惯。《大明会典》要求,京师及地方官员上奏的各种章奏疏议,连同圣天子的批答,都要送给吏户礼兵刑工六科中相关的给事中,再转令刊登于《邸报》公布,随后一体施行、朝会时六科给事中也要轮值做详细记录,包括圣天子与朝臣的国家大政讨论内容。记录经过圣天子审核后抄发京师各衙门“互相传报以告朝政”。而且,《邸报》不仅供官员,也向民间公开!因此,只要你识字,哪怕只是个平头百姓,对朝廷的各种措施、政策都会有非常高的知情权——不得不说,在政务公开这个层面,大明做得确是很不错。
扯远一点,一介布衣的谈迁能闷在家里修纂《国榷》靠的就是《邸报》——甚至连《明实录》,编纂素材也大半来自于斯。
所以,得知“恶贯满盈”的李世忠集团彻底覆灭,百姓们奔走相告,其欢欣鼓舞甚至还在朝廷百官之上,却全然没意识到,不加赋甚至免过不少农税的李公公的倒下对自己意味着什么。
大逆已除,余党尽覆,这下好了,朝中再无奸佞,满朝百官都是道貌岸然的正人君子,这叫做——“众正盈朝”!
然后……南京地震了!
金陵、建邺、建康、江宁、集庆……都曾经是这个城市的名字,直到太祖提三尺剑驱除鞑虏一统神州定都于彼,改名为应天府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