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呀,咱这组,名单上不是只有王院士、柯院士两位大老吗?难道赵院士也要加入进来了?“
众人心里都好奇。
一个国际交流组,一般配上两到三名院士,是惯例。配的数量越多,也说明国家越是重视这个项目。
原本,他们组的使命,预期也不高,去了意国不要丢人即可。可现在,随着赵院士的加入,他们组里院士数量的增多,也让众人心思活泛了起来。
……
赵培儒进入了领导办公室。
三名院士聚在一起。
“赵院士,你真有什么新的想法吗?”
王院士直接道:”我们现有的几种想法,我之前可都已经发到你手机上了。“
这话的意思是,如果是重复的思路、想法,赵培儒就可以不用说了。
赵培儒不疾不徐,脸上带着澹澹的笑容。
对两院士笑道:“好的消化道重建方式,我觉得,应该满足这几个前提。”
“一是能达到食物储存的目的,有较好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可以向小肠阶梯排空。二是要保持十二指肠食物连续通过性,三是要防止食管炎,四是要维持好的营养和生活质量,五是手术并发症少,病死率低……“
赵培儒一口气,说了一大堆的前提条件。
越说,两名院士脸色,越是有些细微的变化……
他们团队的那几项技术,都是各有各的缺点,要是按照赵培儒院士的这些标准来看,全是些不可个的技术。
不过,越是听到最后面,他们反而松了口气。
因为他们发现,赵培儒似乎是在说一个“完美”的标准条件。
要是真按照赵培儒所说的这一套标准算下来,即便是最优秀的西方几国,以及东洋岛国那些国家的技术,也同样不合格。
只是满足的条件多与少罢了。
等赵培儒全部说完,王院士也不免笑道:”赵院士,要真按照你所说的这些前提条件,那现在全世界的现行技术中,就没有一种,能达到你的要求。“
赵培儒理所当然的点点头:“你说得对,没有一种技术能达到我的要求。”
他笑着拿出一份资料来。
“两位,这些条件,可不是我提出来的,而是网络上的一份调查问卷。”
两院士接过这些资料。
赵培儒一边解释道:“这些都是病人的术后随访,调查出来的问卷。
“我归纳总结了一下……能满足这些条件百分之三十的,能称得上是勉强能在手术台上使用的技术。能满足百分之六十的,能称得上是不错的技术。能满足百分之八十的,才能称之为优秀的技术。”
王院士和柯院士,心里暗地比对了一下自己交流团的那几样,打算带到国际舞台去的技术……
两项技术,其中只有一项能达到百分之四十五左右。另外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