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那帮地方官也不是吃素的。
武都太守杨文恩,这是尚书左丞杨文思的弟弟,遂宁郡太守杜衡,京兆杜的,新城太守李端,李靖的大哥,巴东太守梁洋,北周蒋国公梁睿的儿子,宇文泰的外孙,犍为郡太守唐鉴,杨铭东宫右卫副率唐俭的爹,义城郡太守史武刚,闺女给李渊做妾
眉山太守眼下还不是二郎神,而是姓韦。
只要是一郡主官,都与朝廷有所牵扯,你办谁都不合适。
比如李端,杨铭真能下得去手?那李靖能乐意?
所以啊,主官没事,那就是副官顶罪,再加上一些县令,基本上就可以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
“刚才熙载那句话,我是非常认同的,”杨铭道:“诸位对于巴蜀来说,都是外人,所以治理巴蜀,还是以当地治当地,遴选一些世家子弟进入行台官署及各郡、县衙门,很有必要。”
王士隆这边,完全是秉承了杨广的意思,于是直接建议道:
“巴蜀科考举才,历年以来多是走形势,臣这段时间,调取了巴蜀几年以来的举人名单,发现一个弊端,各郡上报的举人,没有一个是出身巴蜀,臣以为不妥,似乎应该适当放宽,每郡三个名额,至少都得有一个,是巴蜀本土出身。”
杨铭也查看过这些记录,巴蜀这么多年的科考报上来的举人,全特么是官宦出身,改了户籍就以当地举人身份入仕,当官后再把户籍改回去。
这种现象朝廷也不是不知道,但朝廷一直没有纠察,毕竟回避巴蜀是中原数百年的老传统。
但是眼下,杨广想要纠正了。
而王士隆的建议,虽然有砸巴蜀地方官饭碗之嫌,但还算温和,毕竟三个里面出一个,对他们来说不算伤筋动骨。
于是杨铭沉声道:
“一个太少了,这么多年,他们在下面也该吃饱了,如今朝廷要整顿巴蜀,他们若是不配合,那么以前吃了多少,就给我吐出来多少,三个名额,必须有两个出自巴蜀本土,县衙一级左吏,十人出当地,郡一级,二十人,这一条,你们下去之后立即就办。”
众人对视一眼后,纷纷应声领命。
左吏没有品级,大多是临时工,给他们一碗饭吃,世家并不在意,而杨铭也是先把这个回避巴蜀的铁门打开一条缝隙,以后再慢慢越开越大。
不让巴蜀人当官,断了人家的上升渠道,人家不跟你对着干,跟谁对着干?
朝廷想要与巴蜀地方势力和解,就得先给人家点甜头。
杨铭用屁股想,也知道杨恭仁他们下去会怎么干,卖官呗,虽然左吏不是官,但也得花钱买。
但这个,杨铭无法阻止,因为买卖也是一种社交关系,先与当地世家交好,适当给点好处,等到拉近关系之后,咱们再算账,这要比直接下去算账,温和许多,遭到的抵触也会少很多。
干事实,从来都是厚黑引路,只要能让国家、百姓得到好处,官员自身是否良善之辈,其实从来都不在考核范围之内。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