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以前围绕在正德皇帝身边的人,太监和义子们。
正德皇帝收了百余义子,有的甚至赐姓朱封爵。
现在一场宁王叛乱,这些义子中威势最大的两个,被杨廷和一口气都提了出来。
但没人觉得这是小题大做,毕竟一个之前替正德皇帝掌管亲军二十六卫,一个掌握着新练的京营。
眼下朱厚照驾崩,谁知道会发生什么事?
阁老所言极是!魏彬立刻开口附和,既是撇清关系,又带着另外的目的向帘后带着恭敬说道,请太后降下圣旨,阁老速做安排。
这话一出口,杨廷和等人顿时眼神骤变,盯住了魏彬之后,又望向了帘后的那道人影。
下圣旨是什么意思?
张太后在帘后沉默着。
偏厅中的气压骤然变低,那些侍奉外面但隐隐听到了只言片语的太监和宫女浑身都冒着冷汗。
无形的压力令人窒息。
常在宫中办事的他们哪不知道这些话背后可能代表的腥风血雨?
向来称圣旨的可只有皇帝,现在皇帝躺在那呢!
太后明鉴!杨廷和必须开口了,甚至站了起来,说话的对象却是魏彬,魏公公,依祖训大明律,太后懿旨若欲改称圣旨,恐怕极为不妥!
四位原本称不上同心的阁臣现在心里想的全都是同样的问题:这是太后指使司礼监试探,还是魏彬急于求活路而私心劝太后垂帘听政?
更胆大妄为的可能,四位阁臣谅他们也不敢。
这时只听张永开口说道:如今这样大的变故,我记得前代是有太后懿旨称圣旨的。
杨廷和断然摇头:世代不同,法度更不同!前代有宰相封王的,童贯这个内臣也封了王。这样的事,在我大明有过吗?太后,您辅佐两代君王,盛功大德堪称女中尧舜。现在嗣君未定,凡事皆以懿旨行之,方是尽善尽美万世称颂之举!我辈岂敢不成就盛美,以致贻讥后世?
短短几句话,是对遗谕的定性。
宰相封王太监封
王的旧事都提出来了,杨廷和摆明了车马:大明不能出现这样的情况!
大明已经没有宰相,他杨廷和就算是宰相了。
他不指望有更高的权位,太后太监们,都别想逾越《皇明祖训》。
太傅所言甚是,你们不可妄言。张太后在沉默中终于开了口。
大太监们立刻跪地称罪。
次辅梁储意味深长地看着这场表演。
大戏开锣,杨廷和刚刚提议再斩依附于君权的一支手臂,另一支力量就出手试探了。
太后称杨廷和太子太傅,是提醒他,杨廷和是孝宗皇帝提拔给正德皇帝当老师的,深受两朝君主重恩。
阻止了她垂帘听政可以,但其他的事情不能忽略她的意见。
杨廷和对此没什么反应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