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
刘辩摇头,道:“皇甫卿家为大司马,需要统筹全局,坐镇京畿,不能外派。”
荀攸点头,心里慢慢想着,渐渐皱起眉头,神情略微古怪。
刘辩同样在思索着,但很快,脸上也出现了异色。
两人不禁对视,继而默契的沉默,谁都没开口。
荀攸低着头,面色苦思。
刘辩则面无表情,双眼冷峻的看向门外。
皇甫嵩没有说话,他向来不参与朝廷争斗,近来越发有意的置身事外。
好半晌,荀攸抬起头,看着刘辩道:“陛下,张使君还未有消息吗?”
刘辩道:“他家里的意思,是张温厌倦党争,觅地隐居,外人并不知道具体在哪里。”
荀攸神色越凝。
他之所以这般为难,是因为经过仔细盘算,有足够分量,又有统兵经验,有资格总领各处大军平乱的,在洛阳里,只有一个人——董卓!
董卓是当朝太尉,又屡有军功,纵观朝廷,目前董卓是最为合适的,甚至是唯一的人选!
但是很显然,别说刘辩了,就是朝廷里,绝大部分人都不会同意董卓去统领大军平乱。
不多久,左栗小碎步的进了书房。
刘辩不给他行礼的机会,随手拿起茶杯,道:“袁家最近有什么动静?”
左栗神色拘谨,余光看着皇甫嵩与荀攸,暗暗体会着现在的气氛,躬着身道:“回陛下,袁太傅几乎没有见外人。”
刘辩低头喝茶,眼皮抬起的盯着他,道:“除此之外,没有半点可疑?”
左栗认认真真回忆,瞥了眼荀攸、皇甫嵩,轻声道:“暂且没有发现,小人是否进一步探问?”
左栗的意思,是要悄悄抓袁家一些的心腹,严刑拷问。
袁绍都问不出什么,什么心腹能比得过袁绍?
刘辩摆了摆手,沉吟着,道:“宫外有什么动静?”
左栗又瞥了眼皇甫嵩,小心的措辞道:“回陛下,没有什么特别的,就是有些童谣,暗指大司马,杀人如麻,有损德行。”
皇甫嵩对黄巾军的手段确实狠,动辄大开杀戒,甚至搞出‘京观’。
所谓‘京观’,就是将敌人的尸体或者脑袋堆积如山,一来是恐吓乱匪,二来是炫耀武功。
历朝历代,屡见不鲜。
荀攸闻言,接话道:“陛下,近来弹劾大司马的奏疏确实不少。”
刘辩根本不在意,道:“以前也没少过,以后更不会少。”
乱世之中,领兵的将领,尤其是有大功的,能有几個功成身退,得以善终的?
死在敌人手里的,远没有自己人手里多。
皇甫嵩微微躬身,没有辩解。
荀攸继续思考着统兵的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