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小白匀速的翻动书页,很快就看完了一本书,接着开始看另外一本书,眨眼间就是半小时过去了,文雯拿来的一摞书看完了,文雯又去抱了一摞书放在姜小白的跟前。
这一摞书居然是华国古代的儒家经典。
“功法?修炼?”
姜小白眉头一皱,儒家经典主要不是四书五经,怎么还有功法和修炼?他有些疑惑,打开了其中一本书。
看着看着,眼睛越来越明亮了,这完全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呀……
以心性修养为主要对象,其全体大用,均以心性为本。下手在此,了手补在此。
佛家以“明心见性”为工夫,为头脑,道家以“炼心炼性”为工夫,为头脑,儒家以“存心养性”为工夫,为头脑。《大学》提“正心诚意”,《中庸》提“率性尽性”,孟子除提“存心养性”外,又提“尽心”。然此数者,以单提“存心养性”四字较为浅明,最切易入。
“这是修心!”
姜小白在这一瞬间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这儒修简直就是为了他量身打造的一般。
何为修炼?“存心”者,存其本心也;“养性”者,养其本性也,亦即养其天心天性也。人与天俱来之本来心性,无不纯乎至善。故只须存养之勿失,勿为后天境地与乎物欲意念所转,便自可入於圣地而与天合。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存心为尽心之本,养性为尽性之本。
《中庸》除开宗明义标提“天命之谓之性,率性之谓道”外,其言以至诚尽性时曰:“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此明示人以如能修其率性尽性工夫,扩而充之,即可与天地参。这全是一套从本质上诠释修行境界“天人合一”。
存心养性,不但为尽心尽性之本,且亦为炼心炼性与明心见性之不可欠缺的工夫。道家之炼心炼性,固须从存养下手;即佛家之明心见性亦然,不存之何以得明?不养之何以得见?且也,明之之后,犹须存之;见之之后,犹须养之,久而弥光。不然,修证工夫,于证得明见之后,固可立地成佛,然于明见之后,亦可立地失之。夫心性之存养,即于成圣成道成佛以后,仍不可有一时之失,不可有一念之动……稍一懈怠,此心一放,即尔败之。故必须守而勿失,死而后已方可。
“好一个存心养性!”
姜小白的眼睛更加明亮。
历来儒家中人,喜欢剽袭佛家明心见性之旨以为用,殊不知儒门更有最上乘心法教义!
越是看到这里,姜小白越是感悟深刻,他的看书之道从某种角度来讲,不就是一种修行?夫修圣人之道,贵先立乎其本!本立而道生。本者何?心是也。心为人之主宰,亦为宇宙天地万物之主宰。故象山与阳。明继程、朱二子倡“性即理”说之后,力倡“心即理”。象山之“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及儒门“天地万物人我一体”,与明道“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之说,较之佛家“即心即佛,即佛即心”与“佛即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