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尤其是那些朝鲜兵,已经陷入混乱,四处逃窜。
还有那些灰弹,爆炸后石灰弥漫,遮蔽了视线。
哪怕口鼻得以防护,但眼睛无法遮盖,又如何能有效作战?
不少守寨的士兵,不幸被石灰笼罩,只能痛苦地捂住双眼,发出凄厉的惨叫。
当然,明军在攻山过程中,臼炮与火箭的误伤事件屡见不鲜。
然总体而言,似乎无边无际的明军,还是喊叫往石门山冲来!
……
与此同时。
汤通军沿小凌河畔的路径稳步推进。
相较于山地的艰难作战,汤通的行军显得顺畅许多。
这一带河谷狭长,虽有丘陵点缀,官道蜿蜒。
但整体地形平坦而松软,某些地段宽阔,山河相隔甚远,为战车队伍的行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汤通的性格,谨慎而稳重,深深影响着麾下各营的将士。
他们行军时,不冒进,不求功,只求无过,步步为营。
尽管如此,沿途并未遭遇清军的大规模抵抗。
汤通军还有一套独特的战术,即集中兵力,以优势兵力围剿小股敌人。
简单来说,就是以多胜少的策略。
无论面对多少清兵,哪怕仅是五十人或百人,汤通军都会调集至少三千兵马进行围攻。
这种谨慎的态度,加之地形的限制,使清军难以施展,即使拥有骑兵,也难以发挥迂回优势。
因此,虽然行军速度不快,但战果颇丰,沿途各营的捷报频传。
而他们大军最激烈的战斗,发生在水手营地前方。
这里有一座浮桥直通对岸,通往不远处的小凌河堡。
在手水营村寨前方百步之遥,挖掘了一条深邃的壕沟。
切断了官道,寨墙与壕沟之间。
仅以吊桥相连,起落间控制着通行。
守护这片区域的,有数百名清兵,以及约两千余杂役,构成敌方兵力最集中的一处。
不仅如此,村寨左侧是石门山。
山势虽平缓,但山上的清军随时可能冲下增援。
汤通军,号称有万余精锐,实则八千有余。
此战中,除了留千人驻守营地,其余大多投入了战斗。
其中,三千人为正兵营的马步兵,其余分为两营,分别由一参将、一游击统领,皆为汤姓。
与汤通有族亲关系,故汤通军内部团结一致。
面对前方敌军的雄厚实力,率先出战的将领不敢轻敌,紧急向正兵营求援。
他们在烈日下等待,直到汤通的亲将汤枞率领的正兵营到来。
&nbs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