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叶俊要留京,所以叶俊只得跟沈玉玏商议,办婚礼的时间没有了,不如等衙门里封了印,放了年假,几人再一起回家,过年连同婚礼一起办,沈玉玏爽快地应下了,还亲自给家里写了信。
家里沈老爷都兴奋了好些天了,没办法,一则自己儿子平安回来了,二则自家姑爷争气,金榜题名,高中探花,他家这次流水席摆了六天。他如今走出去神气的很,腰杆子那叫一个硬。趁着他心情好,叶俊说啥他都会一口应下,不就是延迟婚礼吗?好说好说。
叶俊在跨马游街的第二天就和沐青雪约着一起去了吏部,领自己的朝服、官帽、玉牌、任命文书等。领完了,两人就一起去了翰林院。
话说这翰林院是干嘛的?叶俊也是去了之后才知道的。这是一个集中当下知识分子中的精英,成为养才储望之所,负责修书撰史,起草诏书,为皇室成员侍读,担任科举考官等的清贵衙门。有多清贵?这里面的人,早晚都是六部重臣,甚至有自古内阁出翰林的说法,可见这是一个社会地位十分优越的衙门。在大渝国,一直以来也是只有科举前三甲才有资格进入翰林院。
入选翰林院被称为"点翰林",是非常荣耀的事情。翰林学士不仅致力于文化学术事业的传承,更踊跃参与政治,议论朝政。由科举至翰林,由翰林而朝臣是科举时代士大夫的人生理想,是儒家学说中"达则兼济天下"的表现。然而,成为翰林学士的辉煌前景也使得大量知识分子投身科举,造成了人才浪费。
社会重文士轻技工,拖缓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此外,翰林制度也使得文学界和思想界的主流处于皇帝的监管之下,对学术自由和知识分子的思想独立起了压抑作用,有利于皇帝进行专制统治。
也正是因为叶俊心里对这些利弊都清楚明白,所以,在他的心里并没有旁人心里的优越感。他很淡定,他甚至觉得,他还是应该外放出去锻炼一下,了解底层民生,这有助于每一个官吏在最关键的时刻能下意识地做出相对而言对老百姓更为有利的决定。
叶俊往衙门里正常上班后的第十天晚上,叶俊拎着水果、点心和两坛子状元红来到墨清逸家的大门前。门上小厮客气地将叶俊引着往墨清逸的院子而去。叶俊明白,这是墨清逸交代过了,否则他家的门槛自己哪有这么容易进?!
墨清逸眼看着叶俊进了自己的院子,他转身坐回到自己的椅子上,手上随便抄起一本书,随便摆着他自己认为最正常的姿态,可是那心跳“嘭嘭嘭”竟然毫无预警地加了速。
叶俊进得屋来,看了看在上端坐的墨清逸,他低眉敛目上前行了一个跪拜大礼,口中说道:“学生拜谢先生”。半晌墨清逸才道:“起来吧,我不是之前就说过了,你我之间并无师徒之名,你不必如此”。
叶俊站直身子,说道:“虽无师徒之名,可有师徒之实。若无先生的指点,叶俊又怎会有今日的成绩?先生的恩,叶俊不敢忘”。看着叶俊这般对自己恭敬有加的样子,墨清逸莫名心中起火:“叶俊,你若看见我时永远都是这副装模作样、故作恭谨的死样子,那以后就别来见我了”。
叶俊蓦地抬头,似是不敢相信自己听到了什么,拧着眉头噎住半晌才说道:“墨大人,做人呢,讲讲道理好不?您是当初中州府乡试时的巡考大人,本就该是我们中州举子的座师,我对您恭谨有加,那不是应该具有的姿态吗?在您眼里怎么就成了装模作样了?难道我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