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比库小说

酷比库小说 > 玄幻小说 > 家父李景隆,逍遥小国公 > 正文 第733章 威逼胁迫

正文 第733章 威逼胁迫(第1页/共3页)

流民问题,历朝历代都有,历经数千年而无法根除。

两汉的时候,朝廷采取限制、镇压和遣返,控制与安抚,主要把流民安排入籍在其他比较安稳的地方,或者修建城池设立郡县安置流民。

不过这种做法是针对大规模的流民,大多数是遣返,结果是大量的流民在回乡的路上就死亡了,那些被安排入籍其他地方的人很多都沦为了奴婢,更多的是参加农民起义造反了。

隋唐时期,帝王比较开明一些,采取了一些急救措施,比如开仓放粮,废除暴敛法令,减轻租赋,从而来挽救统治危机,这些措施虽然有一定的成效,但从整体上来看,收效甚微,流亡现象依然屡有发生。

宋朝时,将大量流民招安为官军,结果造成“冗兵”现象。

而到了大明朝中期,以严厉户籍管理、疏散和镇压对待流民,特别是荆襄流民起义,就是因为官军杀戮过重,导致流民直接造反了。

其实产生流民的原因,无非是天灾和人祸两种,如果两者叠加,百姓日子过不下去了,那便一定会造成“赤地千里,流民百万,盗贼蜂起”的惨烈局面,动摇国家的统治基础。

比如明朝末期崇祯年间,就是两者叠加的后果,大明也因此完蛋了,当然了明朝灭亡的原因不仅仅是这些。

可是现在涌入京师的这些人,可不是什么流民难民,而是大明王朝天下各地的匠人。

他们是在绝望的生活中看到了一丝希望,所以才会自发地组队来到京师前往西山,试图朝圣!

所以,李弘壁自然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冻死饿死。

在户部尚书夏原吉的配合之下,朝廷在西山开设了一个个粥厂,至少确保这些匠人可以糊口。

大明建国初期,太祖朱元璋在各地设有养济院收容灾民,养济孤贫残疾无依者,又设立义塚,掩埋遗尸骨骸。

到了永乐年间,太宗朱棣又在各地设立饭堂赈济流民,在京师还设立蜡烛、播竿二寺收容灾民。明朝中期以后,大明更是遍立粥厂,赈济灾民。

设立粥厂本来是为了体现仁政,不过到了明朝末年,朝廷国库困难,连当兵的都好几个月甚至是几年都没发军饷,对于流民,更是无力赈恤。各地的官员和富户大多又冷血,出来施粥的人太少了,导致各地流民饿殍遍野,众多妇女孩童被拐卖,更多的地方,连白花花的大姑娘白送都不要,给不起饭吃。

这样的王朝,岂会不崩塌呢?

夏原吉陪同李弘壁巡视粥厂,确认这些涌入京师的匠人都可以糊口。

可是夏原吉也提出了质疑,道:“肃王殿下,不能再这样继续下去了啊!”

“自从流民不断涌入京城后,京城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比如很多商户米铺集体抬高了米价,趁机博取暴利,原本一石米要五两的银子,现在一石却要八两的银子,简直上抢了!”

“再比如治安问题,打架斗殴等等恶劣事件屡禁不止,甚至还出现了买卖孩童妇女的恶性事件……”

夏原吉这话就一个主题,一味的施粥肯定不行,必须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