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婴来自现代,虽学着要适应古代社会,但终究是从现代而来,说话的时候,偶尔会在不经意间冒出现代词汇。
这时期的词汇量比现代少得多,有时候表达出某些意思,需要现代的词汇才更为贴切。
子婴把效率、质量的含义讲述一遍。
两人点头表示懂了,效率、质量这两个词的确精辟,佩服我王能发明出如此精辟之词。
大王又发明了词汇,尉羽没有太惊讶,他已经从老爹的口中,知道大王发明出来的许多词汇。
比如“河套”、“椅子”、“电灯泡”之类词汇,他都已经知道了。
其中某些词汇,已正式在公文中使用。
尉羽道:“大王,一个工匠一日制作二十支箭,效率已经不低了。”
子婴反驳道:“一日劳作六个时辰,才制作二十支?还不低?”
被大王当面批评,尉羽和大工师都郁闷着。
两人均觉得,大王也太苛刻了!别看大王客客气气的,要求却如此苛刻。
随后,子婴在行走于作坊中,生产时发出的声音不绝于耳,每个工匠都在忙碌着。
子婴仔细观察这时期的箭是如何制作出来。
工匠们见到大王后,都恭敬行礼。
子婴面对工匠们,做出一副慈祥和蔼的样子,让工匠们继续工作。
箭支制作,难度最大的是箭头,要打造成三棱形,每个箭头大小、形状必须一致,三条刃都必须足够锋利。
虽然这时候已有炼铁技术,制作金属兵器主要还是用青铜,箭头用铜来制作。
在作坊内,有许多炼制青铜的熔炼炉,有制作箭头专门的模具,通过模具铸成箭头形状,工匠还需将三棱箭头手工打磨得足够锋利。
铸造和打磨,就要消耗不少时间。
箭支的箭杆,是在外面砍伐树木,有专人制作后,再送到作坊内。
用于箭尾的羽毛,同样有人加工好再送到作坊。
作坊内的工匠,要制作出箭支成品,还需有四道工序。
分别是铸造箭头、打磨箭头、将箭头植于箭杆,将羽毛固定在箭尾。
四道工序都由一个工匠完成。
由于箭支比较小,不能像刀、剑、戟之类兵器,可以在兵器刻上刻字,每个工匠制作的箭支成品,都专门分开放,监督质量的小工师,会一直在作坊内巡视,严格检查每个工匠制作的箭支是否符合质量标准。
小工师的岗位职责,相当于现代工厂的质检员。
如果不符合标准,工匠必须重新做,如果重做的比例高了,工匠要受到惩罚。
如果有质量不达标的兵器未被及时发现而流出送到军中,工师要受到惩罚。
统一化、标准化生产做到了,只是效率实在不敢恭维。
秦国兵器作坊的工匠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