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得足够低调了。
可偏偏,这些人就是不愿意就此放过!
他们死守在后院,内心充满了期盼。
然而这场大戏的主角,却迟迟没有登场。
难得今日的奏折不多,朱元璋处理完后,仍有闲余时间。
他本坐在龙台上闭目养神,心中却不由浮现出了今日老十二在朝堂上所说的那番话。
再加之连标儿都对他夸赞有加,不由让朱元璋心中生出了想去看看老十二的心思。
于是,换下了朝服后,在侍卫的保护下,他离开了皇城。
微服出行。
湘王府邸距离皇城不远,马车没多会儿功夫便抵达了。
刚来到后院,还未进去,便听见里面传来了高谈阔论的声音。
是老十二的声音。
朱元璋下意识停下脚步,想听听看他要说些什么。
“……其实科举制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举措,它能够提供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允许不同出身、不同背景的人,通过考试的方式,获得晋升的机会。”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所谓的公平,这世上没有绝对,永远都只有相对的公平!”
朱柏并不知道,在一墙之隔的院子外面,朱元璋正在凝神静听他的这些理论。
“正是因为有了科举制度,所以即便出身平民,也可以进入我大明的官僚体系之中,选拔出优秀的人才。”
“而且,正是因为有了科举制度,才会推动教育、文化的发展和普及,毕竟想要进行科举,首先必须得识文断字。”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为我大明的长治久安,提供了理论基础。只要科举制度一直存在,那么就会源源不断地教化出人才,成为我大明的臣子。”
朱元璋听到这里,不由微微颔首,心道老十二的这番话,证明他的确是认真钻研,并且对于科举制度相当了解。
此时,院内也响起了些微的附和之声。
“但是!”
“科举制度应该灵活运用,常用常新,而不是一成不变走八股文的老路子。当然了,不可否认,八股文在我大明建国之初,的确是有一定作用性的。”
“它可以迅速筛选出合适的人才,补充到急需的岗位上去发光发热。但是!伴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考试的内容也会变得僵化、死板,限制了考生们的创造力,以及批判性思维。”
“时间越久,枷锁越重。”
朱柏的声音震耳发聩,他扫视了在场众人一眼,继续说道。
“这并非是我在危言耸听。”
“科举制度,从诞生之初,便有天生的偏好和侧重。文学、经学,被放到太高的地位了,名不副实。”
“而最重要的实用技能、科学技术,却被束之高阁,根本没人理会。”
咽了咽口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3页/共17页)